身份認同與政治選擇
文中指出, 人有不同的身份, 除了國籍, 還有對城市、文化的認同, 還有職業、家庭、朋友、宗教等。這些身份之間, 沒有哪個角色更為重要、哪個較卑賤。香港過渡期出現了一個無形且巨大, 就是企圖以'國家'身份為上, 壓倒其它的身份, 例如「家在香港 心懷祖國」呀, 「沒有國 哪有家」之類。而廿三條之立法亦是高�|民族大義旗幟, 最後卻是引火自焚。七月一日專業人士走上街, 就是以專業人士的身份, 提出專業意見, 以抗衡國家之大論述。
其實小弟一向認為, 政治不過是權力分配及利益交換之遊戲。就廿三條立法為例, 小弟一向不明白為甚麼立法與否�|與是否愛國有關。支持立法內容與否, 其實應基於該法例對我們有否益處; 換句話講, 一個極端反共、毫不愛國者, 亦可以因法例保障了他的權益(如戰爭時受保護)而支持此法例; 而一個老愛國、又紅又專的人, 亦可以因法例內容侵害了他們的權利而反對之。
當然, 身份/國族認同很多時都是作出政治選擇時的一個考慮。故特區政府一個聰明的推銷策略亦盡量減低因身份認同所帶來的矛盾, 而將廿三條立法聚焦於港人之'著數/水位'上。作為'經濟動物'之香港人, 即使再反中反董, 一談到'著數/水位', 自然�|回復理性商人的本色, 認認真真的敲敲算盤。如此一來, 肯坐低睇'盤數', 自然有'偈傾'了....
可惜的是, 特區政府卻以民族大義來硬銷廿三條, 再加上幾位令港人反感的左派老大一而再再三的'和主席交心'式的言論, 將整個議論聚焦到國族認同上, 終於令香港碰個焦頭爛額!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