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別了,香港的周星馳
看罷《功夫》,我急不及待的奔往影碟店狂掃星爺主演的舊戲,更為能在VCD堆找到我最喜愛的《國產凌凌漆》而歡喜若狂。 因為我清楚的意識到,周星馳再不能、也不會成為香港意識的代表,《功夫》預視著九十年代、無厘頭的周星馳將退出香港的電影銀幕。
-脫胎換骨,還是今非昔比?
作為星爺影迷及港產片仍存有一線盼望的一份子,我對《功夫》感到失望。先不要談周星馳 戲份史無前例的少,戲中不斷的‘翻炒’前作的笑料及對白(如醬爆、“四眼仔”與《少林足球》中的汽車修理員)便令人嚼之無味,難道在缺少了李力持後的周星 馳便只能炒舊餸?
由於戲份太少的關係,令戲中未能充份交待周星馳的角色。我們不難發覺在《少林足球》中周星馳已刻 意的減少自己的戲份,但在該片中仍有不少篇幅描述他生活潦倒、與師兄弟的關係等,亦有交待飾演“皇金右腳”的吳孟達與謝賢的恩怨;反觀在《功夫》當中,在 劇情發展中我們找不到周星馳在被打通經脈後脫胎換骨的來龍去脈,更不用說斧頭幫的惡行與“豬籠城寨”的背景了。在資料欠奉的情況下,觀眾便發覺難於投入星 爺的角色,亦令片的‘娛樂性’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功夫》較《少林足球》更為依賴動作場面及動劃特技,對白被 減至最少篇幅。導演的意圖我們下面再作討論,但純粹以片論片來看,《功夫》這樣的選擇無疑是捨易取難。我們都知道,周星馳的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往往就是一 些抵死生鬼的對白:《西遊記》中的「愛你一萬年」風行全中國的大學生,《食神》中的「醬爆�|尿牛丸」更已成為香港茶餐廳的菜色……但在看罷《功夫》後, 試問你能記得下多少句精警佳句?缺乏佳句下的動作特技,只換來不必要的血腥暴力。
- 通甚麼的經脈?教哪一門功夫?
在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周星馳被“火雲邪神”打上“西天”,星爺在空中遇上佛祖,回身飛向“豬 籠城寨”並加上一招“如來神掌”,將火雲邪神收復得五體投地,更繞有大師風範般教訓曰:「你想學呀?我教你吖!」
看見星爺神態自若、滿有信心的說出這一句時,我真心相信周星馳已找到一套他認為成功的武功心法──出走香港。事實上,從《少林足球》的創作中我們已看到端 倪。刻意的將拍攝場景搬到上海,磨平場景的本土特性,減少對白、增加動作以方便與不同地方的觀眾溝通。《功夫》更將故事背景放到四十年代一個虛構的城寨中 上演;導演並沒有理會跨語言的邏輯問題,演員們不停的以廣�|話、普通話交叉對答。當然,更大量的動作及電腦特技亦顯示了導演的目標不只是大中華市場。荷 里活哥倫比亞公司的投資,中國電影制片廠的參與,其實早已交待了周星馳的宏圖大志。
相比起成龍在《火拼時速》中的 表現,無疑周星馳在本土意識與國際市場的拉扯上有較強的反思和爭扎。故事雖然發生在四十年代的中國,但片中卻刻意的放進了大量的香港符碼:城寨,七十二家 房客,上海裁縫,白花油,波子汽水……我們當然可以批評他在賣弄香港風情,濫用六十年代的懷舊情調。周星馳早前出席港大的討論會時曾以「盡力啦」來回應如 何處理香港本土特性與國際資金的要求。也許,元華在片中先後兩次的說:「請你講番中文啦,我聽唔明!」可被視為導演對捨棄香港本土性的自嘲。< /p>
香港人,再上路
或許周星馳找到他自認為對的心法,然而放棄了九十年代的風光不等於便走對了路。《功 夫》中他創意見底,在香港、大中華及荷里活之間周旋亦殊非易事。
令人無奈的是,踏入後後九七的香港,經濟未見起 色,政治討論仍然沉悶自閉,文化更有如一池死水。看見大陸社會生機處處,全球化下的市場更好像有無限機會。偷偷學過“如來神掌”的香港新生代若要出走香 港,又可以怪誰?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