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005

活出香港

最近回廣州公幹, 一次'陪人睇樓'的經驗, 再一次衝擊我對香港的感覺; 然而, 必需承認, 我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 是無法磨滅, 且將�|是不斷追求、不斷演化。

兩位同事由今個月開始要長駐廣州, 在公司附件找個單位自然是當務之急。不出兩日, 他們便在中山大學附件找了一個簇新的屋苑, 於是我們一眾同事便以'陪同'為名, '八掛'為實的跟著他倆前往睇樓。

一去到該屋苑, 我心情跌到近月的最低點。簡潔的平台, 光猛的電梯大堂, 絕不讓香港的甚麼"豪庭"專美; 讓人更'驚訝'的是該大廈每個單位都是'複式'的, 即有閣樓, 有特高樓底, 有大露台; 更令人'乍舌'的是, 一層面積�|百多尺 (連閣樓應有六百尺的實用面積吧) 月租是一千八百元...... 售價是廿五萬港元。請記住, 那裏是廣州市區, 鄰近地鐵站, 交通方便之餘亦有二手市場。單位設計實用簡潔, 已有broadband 設備..... 天!!! 香港'狗籠'般的房子, 真令自己毫無自尊可言........

回到香港, 我的同事說,"以我們的收入, 只有在內地才�|令自己活得像個人"....... 灰, 非常灰。

然而, 在逛書店時偶然掂來的一本由鄭宏泰、黃紹倫(就是鍾庭耀事件中的黃紹倫)合著的《香港身份證透視》, 又讓我重新拾起對香港人身份的'正能量'。

《香港身份證透視》由身份證及回鄉證的歷史入手, 從政策脈絡中嘗試理出在以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等'大眾文化產生香港身份論'以外的香港人身份認同論述。著者認為, 除了大眾文化外, 港英政府由1949年開始推出身份證, 並於七十年代引進"住滿七年可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政策, 在社�|制度上'促使'了香港人本土生份的生成; 另一方面, '新中國'對香港人實施"回鄉介紹書(即回鄉證的前身)亦把香港人推向中國人的他者(other)。小弟才疏學前, 未能有系統的介紹作者的觀點, 各位網友有興趣, 不妨一讀此書。

最令小弟鼓舞的是, 雖然一九九七後香港由'文化中心'一墮至'大中華邊陲', 並由於政治上的打壓、經濟上的融合, 香港人身份備受'排擠'。但作者指出只要一日香港相對開放的政治制度、文化軟件仍然能夠保持,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難以磨滅。他們亦提出, 香港在九七過渡後面臨'身份危機', 香港人正好遇上一個計劃/設計自己身份認同的機遇。也許, 七一、香港核心價值宣言以至於社運勇於北上, 也是創建香港身份新內容的可行之途。

然而, 當每天走到報攤見到每一本雜誌都是毫無品味可言; 當傳媒就小小的"紅火蟻"討論了整整一個星期; 當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無可避免的成為地產項目; 當香港電影票房一跳再跳, 並被內地報章描述為"港產片"已死......... 我感到悲觀。

換一個角度, 我感到現在這關口, 十分 critical。你想香港身的變成怎樣? 你希望香港的核心價值有甚麼? 請實踐之, 推廣之, 發揚之。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