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05

燙手的民族主義

每年歐洲都會有紀念二次大戰的活動, 包括靜靜的到紀念碑獻花, 包括默默的繞著集中營徒步走。那種沉默、無聲的悼念,就是對人類暴力、無情戰火最沉重有力的抗議, 是人類精神文明最可貴的凝鍊。

相比之下, 上月在內地那種躁狂式的民族主義喧嘩, 與其說是中國人民對日本人的抗議,不如說是中國人民對社會不滿的一種暗渡陳滄式的發洩。從媒體所見的影像, 有些示威民眾就像一群已壓抑了很久的小朋友,在師長默許下向一個安全的對像施暴。你也許會說這是國際媒體刻意抹黑。是的,國際媒體就是要挑這些影像。但畢竟中國這次發日的示威與國外的集會不同, 它不像香港五十萬人遊行般安靜守法,不像反全球化示威者的向跨國大企業開火, 不像巴勒斯坦的民眾向以色列、美國投石付予頑抗。它是在中國政府默許下, 一群又一群情緒化的群眾,在自己安全的國境內向他國使節'哂馬', 是'人多蝦人小'。

如你是媒體, 你會怎樣講述這個故事?

今天信報張望君寫了一篇評論, 指出最近中日的外交風波或多或小與國內的政治鬥爭有關。弱勢首相小泉要穩住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再以改革形象討好民眾。相比之下, 中國的政治鬥爭更為險惡。胡溫在反日浪潮中退居幕後, 解放軍有人想挑起討論, 激化矛盾,幸好被壓下。自六四後, 中國領導層一度將管治的合法性大注押在民族主義情結上, 由擦槍玩火的飛彈演習到《中國可以說不》等自瀆式的書藉,都不難察覺江澤民的踪影。胡溫上台後, 提倡'以法治國'、'執政為民'、'新三民主義'、'和諧社會',嘗試將管治合法性建基於理性制度、普世價值。今次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及東海油田的爭執, 被人利用成政治鬥爭的籌碼, 可見政治之險惡。

現代社會城市化普遍, 傳統的鄉村、宗族已被工業社會瓦解的支離破碎, 我們的個人身份很大程度上被'國民/民族'身份所建構了。因此,民族主義是最容易挑起人們的情緒, 亦是為甚麼在世界各國的政客都會利用民族主義來撈取政治資本, 美國如是、日本如是、俄羅斯如是、台灣如是。

在這背景底下, 我們如何理解、回應反日浪潮便成了十分有趣的議題。民族身份不是從來如是, 而是政治問題。站在看似愛國的旗幟底下, 竟是可能是拖了改革派的後腿!

我在想像, 如果北京的破壞領事館行為改為中國人民穿上黑衣到日本領事館獻花, 悼念兩個戰爭的死難者, 是否可能?

我在想像, 如果上海的老外參加擲石改為老外講述外國的反戰運動經驗, 反思中日兩國如何為世界和平貢獻, 是否有意思?

我在想像, 南京人民靜靜的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默哀, 能發出多大的道德控訴?

我在想像, 如果香港搞一個香港青年與日本居港青年的對話, 能否展現香港就是一個'亞洲世界都會?

4/24/2005

單車自由行

想不到加入綠豆後, 令我重新駕起自行車。 這裏的義工, 大多是身懷絕技。不是開船教滑水, 就係訓練警察落遊繩。其中有幾位單車發燒友, 閒時喜歡玩 Mountain Bike, 由大帽山踩落元朗, 每人的座駕都一兩皮以上, 令人詐舌。 有一次和其中一位義工吹水時才知道, 他每天都是踏單車上班落班。他家住九龍塘, 有錢人一名, 每天就從屋企出發, 經彌敦道到尖沙咀, 搭天星過海, 再由中環踩至上環。我初時聽覺得不可思議, 但他說其實踩馬路唔太難, 同埋只要駕車摺得, 其實可以上大部份的交通工具。佢仲話, 踩單車又係做運動, 又環保, 係市區其實同巴士差不多快, 值得推廣。 後來我因緣陣會, 又俾我班到駕foldable bike番來, 雖然唔係 pro, 但都夠踩啦。加上女友搬左去中環番工, 經上有機會在上環中環來回, 於是便開始了我在香港鬧市踩單車的歲月。開始時都有 d 驚, 但踩慣左, 發覺只要夠淡定, 守足交通規則其實是很容易的。加上中西區其實經常塞車, 我踩單車來回不單省了'叮叮'車費, 更加是快過搭車。 今天我更參加了一批單車友搞的活動。他們希望效法外國 Critical Mass 運動的經驗, 透過有組織的在城市市中心踩單車, 推廣單車代汽車的理念之餘, 亦有從汽車中重奪馬路駛用權的用意。事實上, 在法例下單車是車輛的一種, 有權和其它汽車一樣駛用道路, 並需遵守交通規則。今天我們一行約十人, 從尖咀碼頭出發, 先走一段車少的路往Olympic, 跟手就沿旺角度出彌敦道, 再由山東街入旺角洗衣家, 在太子地鐵站解散。沿途有友善的市民打招呼, 有也惡言相向的職業司機, 也有其它路上的單車友向我們打聽, 有意將來參加。 他們打算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早上都會在香港搞 critical mass, 有興趣者, 整番部單車, 裝扮好個型象, 下次一起推廣單車代汽車的信息。 ^__^

4/20/2005

警察故事

自從成龍銳意成為國際名星, 拍了太多爛片, 加上他年紀漸大, 身手亦大不如前。當然, 他的'小龍女'事件及與楊綬成之流越走越近讓人討厭萬分, 甚至令我忘掉年小時農曆年總是期待著看成龍的賀歲巨片 。 從影視店以$19元的價錢, 買了套成龍的'名作'《警察故事》回家看, 重拾了看成龍大片的樂趣。電影節奏明快, 動作場面刺激萬分。不論是從山坡跑下山, 掛在巴士外打鬥的場面, 到埋身肉搏, 大鬧百貨公司, 以及那幕從商場頂樓一躍而下、拉下一束束電燈泡的經典動作, 都叫人緊張不而、百看不厭。 劇情雖不算豐富, 但倒算相當完整。成龍飾演一名非常搏殺的特警, 上司董標有情有義、處長則官僚非常, 同事有的膽小怕事、有的無勇無謀, 女友張曼玉性格分明, 細緻的人物性格造就出不少有趣的場景。故事把警隊管僚體、上級對前線警員生死的漠視描述細膩, 成龍大鬧警署、挾持處長一幕對上級權威的嚴厲批評, 有如在罵當年正在討論香港前途問題的中英政府。 每個看過成龍電影的人都知, 成龍電影最好看的部份就是片尾的拍攝紀錄。《警察故事》的主題曲在背後播著, 螢幕上播著一個又一個動作場面背後的準備工作、受傷場面: 有林青霞親身上陣受傷的片段, 有成龍演罷特技工作後幽克的記錄........ 這些片段一方面'證實'了成龍不過是會受傷的凡人, 另一方面也在'神化'不用替身、不吊'威也'的成龍英雄形象。看到那認真的製作片段、有血有肉的特技拍攝, 真讓人懷緬那一個電影的黃金年代。 很期待著看《新警察故事》。一部由楊綬成而不是鄒文懷投資的電影, 一部成龍要用'威也'的電影, 一部在電影市道低沉時的電影, 和八十年代的《警察故事》會奏出一曲怎麼樣的樂章呢? sunfai

4/11/2005

Now in The Philippines

It's really interesting to be in The Philippines finally. I just learned that The Philippines had been the Spanish Colony for more than 250 years, thent it's the UK, Japan and US. Most of the people here speaks Eng, which is therefore very convenient to Eng speaking travellers. I do not have much chance to reach out the community since i am here just for meetings and more meetings. However, just from some observation, i really like the people here. Their live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us, somehow it's more relaxing and enjoyable, and they always smile a lot. Besides, the civil society in the Philippines is very active. I guess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is country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region. The local NGOs that I am in touch with these two days are quite radical, comparatively Greenpeace here is very very mild. That also explains why the filipino migrant worker groups are so active in HK. People are also engaged in the political movement here since the downfall of Marcos. so far i do feel that the seggreg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s quite obvious. though there are more than hundred thousand filipino maids in hk, the HK main society does not embrace them (and other minority groups as well).i do think every HKers who employ filipino maids should come to visit here, so that we would start to understand this nation more.